快速導航箭頭
耳鼻喉科創(chuàng)建于1939年,經過半個多世紀幾代人的努力與積累,在全省臨床醫(yī)療、教學和科學研究領域發(fā)揮了重要作用.學科現(xiàn)有在職醫(yī)、技、護人員30人,14名醫(yī)生中,有教授、主任醫(yī)師4人,副教授、副主任醫(yī)師6人.
耳鼻咽喉科的發(fā)耳科學與聽力學為展最快速和最活躍的三級學科,近20年來在學科建設方面成績卓著,臨床醫(yī)療(預防)和基礎研究總體水平處于省內領先、國內先進地位,在國際上有較大影響.該學科002年被正式接納為聽力國際、國際耳鼻咽喉科協(xié)會聯(lián)盟、國際聽力學會三大國際權威組織的聯(lián)合中心.學科帶頭人卜行寬教授為國際和國內知名耳科學與聽力學專家,國務院特殊津貼獲得者,現(xiàn)任世界衛(wèi)生組織防聾顧問、聽力國際學術委員、北京大學聽力言語研究中心學術委員、HI/IFOS/ISA中國江蘇中心主任、江蘇省耳鼻咽喉科學會副主任委員、南京耳鼻咽喉科學會主任委員等職.學術帶頭人趙曉埝副主任醫(yī)師為江蘇省知名的耳外科專家,擅長顯微外科手術,在省內領先開展了多導電子耳蝸植入術;學術帶頭人邢光前副主任醫(yī)師為“333工程”和江蘇省高校“青藍工程”培養(yǎng)對象,現(xiàn)任江蘇省南京耳鼻咽喉科學會委員、秘書等職.學科現(xiàn)有一批團結拼搏、治學嚴謹、充滿活力的專業(yè)技術隊伍,近3年來承擔WHO、國際合作、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以及各類省部級科研項目10項,獲江蘇省科技進步二等獎等各類獎項9項,主編或參編學術專著12部,在國內外發(fā)表論文50余篇,并為WHO文件收錄.
耳鼻喉科現(xiàn)有技術特色與優(yōu)勢
耳鼻喉科數(shù)十年來,始終將聾病防治作為主攻目標.圍繞該方向,開展了耳科疾病及聽覺障礙的流行病學調查及防治對策研究、遺傳聾分子機制研究、內耳病理研究、聽經路顯微應用解剖研究、新型測聽項目的開發(fā)與臨床應用研究等基礎工作.臨床上,開展了聽覺、前庭功能的系列檢測和新生兒聽力普遍篩查項目;在循證醫(yī)學指導下,對分泌性中耳炎、突發(fā)性聾、耳鳴和耳源性眩暈等開展了療效確切的有特色的非手術治療;在聽力重建顯微外科的基礎上,開展了耳神經外科和電子耳蝸植入術;對感音神經性聾患者,開展助聽器個耳化選配及聽覺、言語康復工作.
耳鼻喉科的聽功能和前庭功能評估技術.該學科擁有先進的主、客觀聽力檢測設備系列和經驗豐富的高年資醫(yī)師和專職技師,可為各類型聽力障礙患者提供全面的定量、定性和定位診斷.對聽功能評估的頻率范圍幾乎包括正常人耳的整個聽覺動態(tài)范圍,其中耳聲發(fā)射測試、超高頻測聽、聲場測聽等項目屬國內首批開展.
耳鼻喉科1995年國內領先開展了擴展低頻測聽項目,自行研制成擴展低頻測聽系統(tǒng),建立了自由聲場和擴散聲場條件下的正常青年人參考閾聲壓級,為該技術在臨床推廣應用奠定了基礎,獲000年江蘇省科技進步二等獎.
耳鼻喉科與南京大學聲學研究所合作,在國內率先研制和應用計算機聽力-語言診斷與康復系統(tǒng),極大提高了相關疾病的診療和康復質量,獲2000年江蘇省醫(yī)學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和2001年江蘇省科技進步三等獎.近來又進口了眼震視圖(VNG)和電熱空氣刺激器等最新設備,為眩暈患者的診斷和評估提供了有力工具.
耳顯微外科及多導電子耳蝸植入工程.在近半個世紀耳顯微外科技術不斷完善的基礎上,該學科已可對幾乎所有的傳音性聾進行精細的手術治療,進而向感音性聾的手術推進.1984年開展了單導人工耳蝸植入的研究,1987年正式用于臨床.1997年從國外引進多導電子耳蝸植入系統(tǒng)及相關技術,并于1999年初為首例聾兒植入獲得成功,為我國第七家、華東地區(qū)第二家開展該項目的醫(yī)院.該技術應用4年多來,已使不少重度耳聾患者或重新回到原有工作崗位,或進入普通小學就讀,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為進一步提高多導電子耳蝸植入效果,相應開展了圓窗區(qū)顯微應用解剖、擴展低頻聽力與植入效果的相關性等研究工作,已取得初步成果.
耳鼻喉科助聽器個耳化選配.1990年在國內首先開展了具有科學化、個耳化特色的真耳測量助聽器選配工作,彌補了傳統(tǒng)選配方法的不足,提高了患者的助聽效果,對推動聽、語康復的正規(guī)發(fā)展起到積極作用.該工作得到WHO首肯,學科帶頭人卜行寬教授參與《WHO發(fā)展中國家助聽器指南》的起草和審定工作.
耳鼻喉科的良性位置性眩暈臨床診治.良性位置性眩暈是臨床上最為常見的眩暈性疾患,占所有眩暈的25%以上,長期以來該病常被誤診且缺乏特異的治療方法.該學科在參閱大量國內外資料的基礎上,國內領先于1996年開展了耳石復位法治療后半規(guī)管性良性陣發(fā)性位置性眩暈的臨床研究,1998年起又開展了水平半規(guī)管良性位置性眩暈的診治工作,均取得滿意效果,至今已為數(shù)百例患者解除了疾病之苦.上述研究相繼并率先在國內核心期刊發(fā)表論文,通過會議交流和繼續(xù)醫(yī)學教育項目,該技術正逐步得到推廣.
耳鼻喉科針對遺傳聾系列研究.從1983年開始,課題組多次受國家和江蘇省衛(wèi)生廳經費支持,報告了世界最大的遺傳聾家系,并從聽力學、遺傳學和分子生物學領域進行了20年的跟蹤系列研究,在國際及國內核心期刊發(fā)表高質量論文10余篇,引起了國內外同行的廣泛關注.目前已經在線粒體上定位了致聾相關基因,進一步研究將可能最終揭示該家系耳聾的分子機制,為該類型遺傳聾的防治提供突破的基礎.前期工作曾獲江蘇省科技成果獎.
耳鼻喉科的新生兒聽力普遍篩查項目.1998年從國外引進,在國內首批開展,時間上僅次于美國,幾乎與歐洲聯(lián)盟同步.聯(lián)合應用耳聲發(fā)射和聽覺誘發(fā)電位測試技術的方法和標準與國際接軌.結合國情提出了產科、新生兒科、耳科、聽力、康復和醫(yī)政的有機聯(lián)合方案,并且擬定了切實可行的新生兒聽力普遍篩查操作規(guī)范.通過在江蘇省人民醫(yī)院和其他兄弟單位逾萬例的實踐,初步形成了適合我國國情的篩查模式,對篩查出的聽覺障礙患兒做到早期診斷和早期干預,取得了明顯的社會效益.目前,所建立的篩查模式得到同行專家的普遍認可,并在國內推廣應用,學科帶頭人參加了衛(wèi)生部《新生兒聽力篩查技術培訓教材》的編寫和審定工作.獲2002年江蘇省科技進步獎.
耳鼻喉科針對耳疾與聽覺障礙流行病學調查及防治策略研究.聽覺障礙是人類最為常見的感覺缺陷,聽語殘疾占我國各類殘疾之首位,而獲取準確可靠的流行病學資料,是開展耳聾綜合防治和制訂相應對策的基礎.該學科在世界衛(wèi)生組織、衛(wèi)生部和省衛(wèi)生廳支持下,于2000年制訂了“江蘇省耳科疾病及聽覺障礙調查與服務計劃”,現(xiàn)已完成預試驗工作,受到WHO總部及世界各大聽力學權威組織的高度贊揚,即將修訂出版的“WHO耳疾和聽覺障礙調查指南”中也將采納我們的經驗和建議,在世界范圍推廣.該工作將在江蘇省全面展開,并擬由該科負責在近年延伸到全國范圍.該項目為我國唯一按WHO規(guī)范制定的大規(guī)模耳疾和聽覺障礙流行病學調查計劃.通過調研,可望建立我省及我國耳科疾病和聽覺障礙資料庫,進一步制訂防聾治聾策略,向政府提供科學依據(jù);該項目的啟動也將帶動我省乃至我國耳科學與聽力學水平的全面提高,有利于更好地服務于廣大患者.
專家咨詢 最少輸入5個漢字